2021臺大AI中心暨轄下計畫成果發表會-展出成果介紹海報
計畫簡介
健康是人類目前最關心的議題。近年來醫學的蓬勃發展,除了大量的治療方式及藥物被開發出來之外,基因與疾病的關係也逐漸被瞭解。精準醫療,也就是提供每一個病患最佳的醫療計畫已不是夢想。然而醫藥知識的遽增卻也帶來解讀資訊的龐大負擔,因此AI便成為加值醫療產業的新希望。
本計畫目標為研發一個「精準醫療AI輔助決策系統」,預計執行四年,共包含四大工作項目:(1)電子病歷及醫學數據分析處理;(2)基因資訊庫與相關疾病之診斷與治療;(3)醫療期刊書籍文件資訊擷取;(4)精準醫療人工智慧開發。計畫將整合臺大醫院完整的電子病歷,涵蓋醫療、護理、檢驗、影像及復健等資料,並蒐集建立10,000名病患生活型態及環境因素的大數據庫;臺大基因醫學團隊將以AI技術探討基因結合遺傳疾病、癌症、藥物代謝及敏感、與多因子罕見疾病;臺大資訊工程團隊將以資料探勘及機器深度學習等技術,建立大數據知識網路,並研發進化基因相關疾病、肺癌、肝癌及敗血症之人工智慧決策輔助系統,再逐漸應用到所有的病人身上。分工明確且相互合作的研究團隊將致力完成本計畫。計畫成果具有國際級的高度醫學應用及學術研究價值,可顯著提升人民健康福祉,並建立起具有國際競爭力之醫療AI產業。
◎ 計畫主持人
共同主持人 黃織芬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藥劑部 主任
共同主持人 陳縕儂
國立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暨研究所 副教授
共同主持人 高祥豐
臺大醫院腫瘤醫學部 主治醫師
共同主持人 胡文郁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系 教授
[2020/8/31] 賴飛羆教授團隊「智慧型基因變異篩選系統」榮獲 2020 未來科技獎!
技術介紹頁面:https://www.futuretech.org.tw/futuretech/index.php?action=product_detail&prod_no=P0008700004593
得獎名單公告頁面:https://www.futuretech.org.tw/futuretech/index.php?action=winner_list_2020&utm_source=Website&utm_medium=Post&utm_campaign=Winner_list
計畫(總)主持人:國立臺灣大學 賴飛羆
共同主持人: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胡務亮、李妮鍾
技術說明:次世代基因定序結果的判讀是一大挑戰。為了更快速地找尋真正具有致病性且與臨床上症狀相關之變異點,我們自行開發AI_Variant prioritizer人工智慧模組來協助進行變異點位排序 ,藉此來找出最有可能導致疾病及與病人臨床病徵最相關的變異點位,以提升及病的診斷率,以及減少人工判讀的負擔。
科學突破性:此乃一藉由machine learning訓練而成的智慧型模組,以加速次世代定序結果判讀速度。此模組加成了之前本團隊開發之基因變異閱覽器之功能,加速列出可能的致病性變異,結合文字探勘與人工智慧功能,以期達到變異判讀的最佳效率。
產業應用性:此模組配合之前發展之基因變異閱覽起將可應用於次世代定序變異判讀相關醫療產業,例如精準醫療、藥物基因體學、遺傳疾病診斷、疾病風險預測、癌症及心血管疾病等。將可加速醫療相關產業的發展。
[2019/8/14] 台大醫院導入人工智慧 找出可疑腦瘤僅需30秒
作者:中央社記者張茗喧
文字及照片轉載自: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1908140097.aspx
面對體積小、位置深、數量多的腦瘤,臨床上雖能以放射線治療,減少手術風險,但術前醫師得花大把時間以找出腫瘤位置,台大醫院導入AI系統,僅需30秒就能找出可疑腫瘤。台大醫院今天舉辦記者會,宣布成功整合人工智慧(AI)系統,是全台首次將AI用於3大常見腦瘤的臨床治療,成為醫師的第二雙眼及手,短短30秒就能找出腫瘤位置,準確度高達9成以上。
台大醫院神經外科醫師蕭輔仁表示,近年因醫學進步,延長癌症患者存活期,因此癌症腦轉移患者也隨之大增,腦瘤患者當中,有超過一半以上屬於腦轉移瘤,另像是腦膜瘤、聽神經瘤等3類腦瘤都是相當常見的腦部腫瘤。蕭輔仁說,面對這類生長位置深、體積小於3.5公分或是數量較多的腦瘤,若以手術開腦切除風險太大,因此臨床上經常以俗稱「電腦刀」的放射線來治療,具有高精準度、即時影像導引、非侵入性等優勢,台大至今已利用這項技術治療超過3150名患者。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醫師許峯銘指出,在進行手術前,神經外科、放射腫瘤科醫師必須一同在患者的核磁共振(MRI)及電腦斷層(CT)等影像中找出腫瘤,並圈選出邊界,再由放射線機器根據圈選結果執行治療。許峯銘坦言,圈選腫瘤的過程不僅考驗醫師眼力、經驗,一旦腫瘤數量較多,甚至得花上數小時慢慢查看,即便如此仍可能出現漏網之魚。台大醫院和科技業者耗時半年,成功將人工智慧系統和台大醫院電腦進行整合,讓AI系統學習多種醫學影像,只要30秒就能在檢查影像上找出疑似腫瘤的位置,並圈選邊界,猶如多名醫師同時進行決策,還會替每個疑似腫瘤打分數,分數愈高,是腫瘤的機會也愈高。
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放射腫瘤科主任郭頌鑫表示,過去的AI只能根據學習經驗畫出正常器官的模樣提供醫師參考,醫師還是得以肉眼找出可能的腫瘤位置,但這次導入的AI不僅能主動找出腫瘤,也有助判斷腫瘤是良性或惡性,更是國內首次將AI系統實際應用在腦瘤的臨床治療上。台大醫院這套系統已於今年7月實際應用在臨床治療,猶如醫師的第二雙眼及手,在醫師替腦瘤患者進行放射線治療前,提供更多判斷依據,至今治療超過20名患者。這項合作案也獲選今年美國放射腫瘤學會年會的口頭論文報告,將於9月在美國芝加哥發表。
[2019/6/26] 台大醫院醫神計畫與威強電集團威聯通共同開發 皮膚科疾病分類(AI-CDSS系統)
文字及照片轉載自:https://tttt-note.blogspot.com/2019/06/quai-ai-ai-ai-ai-ai-qnap-quai-dennis.html
醫神計畫團隊與威強電集團威聯通共同開發「皮膚科疾病分類(AI-CDSS系統)」,建立人工智慧(AI)平台與手機App程式,藉由患者疑似皮膚病灶處拍照後,可協助醫師判別皮膚科常見但有時無法確診的五類疾病:分別為基底細胞癌(BCC)、黑色素瘤(Melanoma)、鱗狀細胞癌(SCC)、痣(Nevus)、脂漏性角化症/老人斑(SEB K),增加臨床診斷準確度,減少對患者的侵入性檢查。醫師能透過專屬手機App替患部照一張相片,由人工智慧(AI)判讀,作為初步快篩良惡性腫瘤的輔助工具,準確度高達9成。
(影片轉載自:https://youtu.be/WhbqufDf94o)
[2019/06/11] 精準醫療物聯網應用 台大醫神從COPD與氣喘著手
作者:蔡騰輝
文字及照片轉載自:https://www.digitimes.com.tw/iot/article.asp?cat=158&cat1=20&cat2=70&id=0000561616_1805jev12pfob05cnf1in
對此,臺大醫院醫務秘書暨臺大資工系與電機系教授賴飛羆表示,2019年4月上線的台大醫神App已經逐步能夠與智慧手錶與環境空氣品質等醫療物聯網應用設備對接,同時也與胸腔內科醫師合作,藉由大數據分析,協助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與氣喘(Asthma)病患改善病情。
精準醫療:結合生理數值與生活習慣
在具體與台大醫院合作進展方面,賴飛羆表示,台大醫神團隊跟台大醫院胸腔內科幾位醫師合作,預計收案1,000位,現在透過500台Garmin與500台Fitbit 智慧手錶,希望結合生理數值與生活習慣的大數據分析,讓慢性阻塞性肺病與氣喘病患的病情有所改善。
透過智慧手錶收集病患的心率、走路步數、消耗卡路里、爬了幾層樓、睡眠時間、淺層睡眠、深層睡眠、快速動眼期時長等數據上傳,並與Fitbit App以及台大醫神App資訊同步,同時也收集病患自主輸入的喝水量、身高體重、飲食內容等資訊,都可以幫助醫師評估與規劃未來的醫學處置。
要發展精準醫療,除了生理數值與飲食習慣以外,賴飛羆認為生活環境的數據也相當重要,因此透過各家物聯網設備公司的環境數值測量儀器,包括空氣盒子或是溫濕度檢測儀器,醫療與研發團隊能夠更了解病患的居住環境,可以分析環境空氣中PM 2.5、一氧化碳、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Total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TVOC)、甲醛(Formaldehyde;化學式HCHO)濃度、溫度、濕度等數據,再結合2019年4月正式在iOS系統AppStore與Android Google Play上架的台大醫神App的生理數值,進行共同分析。
軟體應用:衛教與雙向溝通
在智慧型手機普及的年代,透過一些簡單的方法,不僅能夠讓醫學治療成效提高,同時也能讓病患的治療意願跟著拉升。賴飛羆說,台大醫神App的數據收集功能持續加載當中,與使用者的手機綁定,未來能夠藉由推播即時醫療訊息,或是提供專屬衛教功能,更甚至因為某些病患的生體狀況有緊急連絡需求時,醫師或是醫院端,都可以傳遞直接訊息給特定病患,提醒回診或是該注意身體某部分的數值狀況。